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

马华需要的是“勇敢问政”!

我从来不认为马华没有“高调问政”。反而是马华一路来都是高调问政。

单单看这五十多年来在电视上的曝光率,马华的部长们的上镜机会还会少了?除此以外,每天的报章都少不了马华的部长的新闻。举凡开幕致辞,剪彩,颁奖礼,动土礼等,人民几乎天天都看到马华领袖们的议论,见解,劝告,促请,解释等等。

报章也时不时来个专访,让马华领袖们畅谈他们的从政理想。电台电视台不论政府的还是私人的,都经常报道马华领袖们的动态和大计划。马华做了什么,没做了什么,在主流媒体的重复又重复的报道下,老百姓都了如指掌。

有时出席地方上小小的宴会,如当地华小的教师节宴会,也会听到身兼董事长和马华当地领袖的演说,而言辞也大多数都在宣传马华和政府做了什么丰功伟绩,也同时“劝导”人民要理智的选政府。

陈修信的铁树开花,李三春的十大机划,浮罗交怡计划,林良实不满巫统而‘出走’,马华和董总竞相呈交内容不同的教育备忘录给政府等等,那一样不是人民耳熟能详?马华所做的每一件事,有哪一样是人民不知道的?

就是因为人们知道的太多,太详细,太了解,所以政治大海啸才会发生。更本就不关马华有没有高调问政,也不关马华有没有在网络做了充足的准备,也不关行动党有没有骗人民。

高调问政,其实马华已做了几十年。马华没做的,其实是勇敢问政。就好像马华其实已经在政治主流几十年了,却从来没有在“权力主流”。最新的例子就是马华在分配政府奖学金方面完全没有分配的权力,马华有的权力只是替学生“上诉”的权力。巫统的部长是从来不需要替他们的学生上诉的。


高调问政败选即不入阁这两件事,在在显示马华已经穷途末路,因为马华的领袖们已失去了作为政治领袖应有的智慧和良知,他们已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带领马华走出困境。他们不但不能够领导华社,他们连领导一个政党都没能力。他们现在做的,就只是抱着巫统的脚,心里则祈祷着巫统能凭着马来人的支持,维持政权,并让马华上上下下,在各级政府中分一杯羹,这,就是马华领袖们的政治理念。

2011年5月8日星期日

为何华社对‘不入阁’论如此冷漠?

马华高调宣布如果下届成绩退步就不入阁一事,在华社似乎没有掀起任何涟漪,也不见任何华社团体请求马华三思,只引起政党之间的口水战。为什么华社对此事毫无兴趣呢?

问题出在马华和华社对入不入阁的定义和作用相差十万八千里。

在马华眼中,加入内阁是为了:
1.让党员有机会当官。
2.让党有机会利用官方资源巩固势力。
3.让人民知道马华是在政治主流之内。
4.让人们知道有人在朝好办事。
5.让人们在各种场合有机会向马华部长要求拨款,尤其是没机会得到官方拨款的团体。

在华社眼中,支持华基政党加入内阁是为了:
1.在内阁争取华人应得的权益。
2.在内阁阻止巫统的不合理政策。
3.希望华基政党的阁员是在’权力主流’之内,而不单单是‘政治主流’之内。
4.在内阁代表华人的尊严,不卑不亢的和他族成员共商国事,而非只做树胶印。

在马华入阁五十多年之后,华社发觉马华:
1.只是在政治主流,而非在权力主流之内。
2.在朝办事难之又难,每当夹在华社和当权派的利益之间时,被牺牲掉的肯定是华社的利益。
3.在内阁不但阻止不了不合理的政策,还常常做了这些不合理政策的帮凶。
4.在内阁中,任何巫统的部长的地位都高过马华的部长,内阁的决定,未必得到巫统部长的遵从,甚至各级官员也未必遵从内阁的指示,而马华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。

因此,华社觉得,多一个开明的友族部长,比多一个没实权没勇气的马华部长来得好。如果马华部长达不到华社的要求,那么,马华入不入阁对华社根本就是属于‘无关痛痒’的事。这也说明为何华社对马华的不入阁论如此冷淡,只可惜,马华是永远都看不清这个事实。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